其實這本書我用了一個月多才看完。
我是個科目挑食的全三類,只對物化生有興趣社會科放生,要我碰這些比安眠藥還助眠的、文謅謅又長篇大論的文章,幾乎是mission impossible.
直到大學後為了要突破自己,才開始接觸了許多以前的我想都沒想過的領域。
【百年台灣文學 散點透視】
比起歷史課本或國文課本充滿註解、圖文並茂,這本可說是百科全書一般的廣度與深度,以及字的密度...
起初嘗試吞進生硬又陌生的知識堆的方式,是我再熟悉不過從小自己的一套念書方法:
找重點、分類、條列式、表格化,圖解,then write down.
好在高二前該碰文科時還是存了些文學及歷史背景,才漸漸將裡頭的背景、文化、故事串連在一起。
哪個時代發生什麼事的什麼人,這樣醞釀出來可歌可泣的作品,許多當時為了考試所看到的文章,死板板白底黑字印在書本上、考卷上、塞滿抽屜的補充教材中,裡頭的故事竟然漸漸在我眼前活了起來,彷彿聽見槍聲一響,緊接著群起惶恐爆發的哀嚎,眼前倒下了幾個人於血泊之中,作者倉皇悲憤卻無助拉著妻小逃命......
//
闔上書本,闔上眼睛。
它即將回歸圖書館的茫茫書海中,而裡頭的知識我卻無法像要考試時這樣倒背如流,取而代之的是從未有過的心靈震撼,內心深處的感動,為作品、為時代悲嘆的情緒洶湧,為台灣人感到無比驕傲的堅毅靈魂。
其實我認為念書也是如此,常有人說讀的東西以後也用不到,不會在買東西時要三角函數、不會煮飯時需要懂化學作用、更不會在要寄信時問你賴和的作品那悲壯的史詩。
但我們念書並不是真正要用裡頭所學,並不是那些知識未來是否派上用場,而是在思考的當下朔型的那一套思維、邏輯推理的快速方式及模式,在未來無論何時需要動腦時能快速活化的思路。
更是一種修養、一種內涵。
留言列表